close

心經探討 (一)  觀自在菩薩 

觀音菩薩佛像的兩旁,通常有一幅對聯:

紫竹林中觀自在

白蓮座上現如來

 

紫竹林是比喻,是在說我們的眉毛。

觀是觀察、覺照。

自在是形容我們的靈性本來清淨光明,

不受世俗塵染,所以相當自由自在。

 

這一段其實暗指出,我們要從何處去找尋我們的靈性?

自這個字,是目加上一點,那一點是指示,

指出 "真正的我自己" -- 靈性之所在

 

然而 "靈性之所在" 到底在哪裡呢?

又是眉毛、又說眼睛,為何不能明講呢?

其實這是因為,在道家來說,此處是修行的秘要,

自古是天機,不可洩漏。

否則心術不正之人都能修煉成魔了!

 

以佛法來講,這也是修練六神通的關鍵點,

佛陀不鼓勵修行神通,因為不能得真正的大自在。

修練神通只會讓凡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慾,而濫用。

然而不知靈性的所在,卻又無法真正得大自在解脫生死...

因而自古禪宗一脈單傳,只有祖師可以揭示此處,

非得要有良好品格,經過祖師重重考驗的人,

否則祖師是不能夠輕易傳授的。

而其所傳承的就是靈性之所在。

 

那為什麼知道 "靈性所在" 有那麼重要? 就能夠解脫生死?

六祖慧能大師說: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個 "本來",也就是我們的靈性。

"無一物",就是說無法用眼耳鼻舌身意來體驗它。

試想...

在我們生活周遭所認知的一切,

有哪一樣不是靠眼耳鼻舌身意去認知的呢?

再想...

靠眼耳鼻舌身意去認知的一切事物,

哪有恆常不變的呢?

 

既然會變,就會有壞滅的時候。

也就是 "無常" -- 不恆常。

 

我們想要得大自在,解脫生死苦海,

如果僅依止於不恆常之事物,能行嗎?

肯定是不行的。

 

那有甚麼是 "恆常" 的呢? -- 靈性本來

本來無一物,正說明了我們所該依止處 -- 本來

不能依止於 "恆常",則終有成住壞滅,哪裡能得大自在?

因此這也是為什麼禪宗祖師必須傳授靈性之所在了。

 

如果我們無緣受祖師指點靈性之處所,

那我們又該依止甚麼呢?

 

佛說: "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我們不該去依止一切無常壞滅的人事物,

因為畢竟毀壞,不可恆常持有。

如果我們去執著了,就會產生憂悲苦惱。

 

佛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一切無常變化的相,我們不要把它當真,不要去執著。

如果我們真的能放下一切,自然不受 "相的壞滅" 而產生苦惱。

若能如此,即相當於我們見到了自性本來面目了。

 

因此自古 "先修而後得",

放下、放下、再放下,放下一切執著,

最後方能得受祖師指授靈性之本來。

 

今時因為人心不古,到處天災人禍,

因而上天為了救度有緣人,即可得遇明師指授,

然後再勤加修持,將心念依止於其上,

方能得解脫自在,此即所謂 "先得而後修"。

然而最終目的,都是讓人離苦得樂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波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羅三藐三菩提。故知波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波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